2011年12月2日 星期五

20111127 舊約概論-民數記


20111120 舊約概論-利未記


20111113 舊約概論-出埃及記


20111106 舊約概論-創世記


舊約概論-序論

20111002舊約概論-序論一




20111009舊約概論-序論二




20111030舊約概論-序論三


20110925 健康教會的八大原則(八)相親相愛的會眾關係


20110918 健康教會的八大原則(七)以需要為本的佈道事工


20110911 健康教會的八大原則(六)全面兼顧的小組


2011年6月21日 星期二

20110619 認識雙翼(二)雙翼養育系統


●雙翼特會
二○○○年,豐盛教會舉辦第一次國際研討會,當時教會會友不過三百人,成長並不顯著;但到了二○○八年教會已經成長到三千人。此次雙翼國際研討會,參與者共一萬七千人,教會動員兩千人投入。從節目的表演、燈光、音效、服務台,八台攝影機,燈光閃爍、突然噴出的煙火和火花,加上各種敬拜讚美、歌舞劇等等。其聲勢與內容都更勝國內周杰倫或蔡依林的現場演唱會的組織與架構,令人目不暇給,每一天都有驚奇。難能可貴的,從燈光到服務,由敬拜到歌舞劇,全由教會會友擔綱演出,委身程度令人咋舌。

●有感覺的教會
特會結束後,台灣團特地到豐盛教會參觀,位於小山坡上的教會,超有「感覺」。小山坡兩旁便是刻意栽種的櫻花樹,猶如韓劇《冬季戀歌》的場景;順著小山坡走向教堂時,漸漸聽見優美柔和的音樂;教堂外五顏六色燈光映照,呈現出夜間建築的親和力。一邊三支白色十字架,足足有十個人高,高舉基督卻又不嚴肅。
進入教堂,處處可以聞到香味,以及教會一路發展下來的照片。禱告室裡面的墊子,特別柔軟,味道也特別香。金牧師在特會上說:「這是後現代,後現代重視感覺,感覺很重要!」看過教堂這才體會,豐盛教會運用五官的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塑造出教會的溫暖與親近感。
為了讓小組容易聚集,就連吃飯的餐廳,也特別安排可以方便小組一起吃飯的方式擺設,甚至有幾間專為小組獨立聚餐的小房間,可見其空間的利用,都已設想為其事工發展而裝設。

●台灣教會
台灣記者問到,近幾年很多台灣教會到韓國訪問,卻沒有看見太大的改變,如今又多一個行程,結果會有不同嗎?金牧師說:「我只介紹原則,節目可以模仿,但是不一定到哪裡都可適用,可是只要是原則就可以到處複製與應用。」他的說法再次呼應《自然的教會發展》一書的原則,並呼籲台灣教會應該學習教會發展的原則,而非只是節目的作法,或是讀經、禱告的作法,是模式、也是全面的學習。

------------------------------------------------------------------------------------------------------------------------

  雙翼養育系統它是一個把非信徒轉化為基督門徒(再生產者)的培訓系統。著重在信徒生命的改變,而且對焦於建立「以雙翼展翅上騰」的健康教會。金牧師根據「自然教會發展」影響教會成長的八種優良特質,重新設定了高品質的目標,就是:
1)建造服事者的領導力                              2)、全人關懷小組
3)、以需要為中心的佈道事工                  4)、激勵人心的崇拜
5)、充滿熱忱的靈性                          6)、功能健全的組織
7)以恩賜為本的服事                            8)、相愛的關係
依據這八個高品質的目標,有一個六階段的密集訓練課程,經過這樣的訓練課程, 就可朝一個健康教會的方向發展,有了健康的教會,人數自然就增長了。

雙翼養育系統的六個訓練階段:
第一階段:佈道

第二階段:落戶

第三階段:養育

第四階段(門徒大學第一學期):門徒訓練

第五階段(門徒大學第二學期):精兵訓練

第六階段(門徒大學第三學期):再生產訓練

錄音檔播放:



2011年6月15日 星期三

認識雙翼(一)最健康的教會

網路文章摘自:葉啟祥(台南林森路教會牧師)

最健康的教會──韓國豐盛教會         
【編按】豐盛教會自2002年起在韓國釜山為眾教會牧者舉辦雙翼特會,今年(2008)二月的雙翼養育特會有來自世界各國超過一萬七千餘人參加,深獲每位參加者的肯定。本期特別介紹豐盛教會的發展過程,及主任牧師金聖坤在特會中的演講摘錄。

●自然的教會發展
一九九八年《自然的教會發展》一書問世,這書是NCDNatural Church Development)的創始者克里斯丁休巴里斯,經德國政府補助,於一九九四年至一九九六年間以全球五十個國家,共七千多間教會為研究對象,以「何謂教會成長的原理」為主題,做廣泛的研究。克里斯丁休巴里斯根據社會科學調查方法做成問卷調查表,將問卷分給教會的主任牧師和三十位具有代表性的信徒領袖,用問卷的資料來分析教會成長的原理。休巴里斯將問卷製成十八種語言共四百二十萬份,龐大如天文學資料,與社會學家克里斯多福夏克一同做研究與調查,結果他們發現八個影響教會成長的關鍵理論。以一千間的教會進行研究對象,找出教會發展的原則,引起基督教界的興趣與觀念更新。過去,認為所有教會的發展都歸因於聖靈,超過人們所求所想的引領結果;如今,當這些發展原則被整理下來後,人們從中發現聖靈的工作,也必須有人們的「有智慧、有策略的」的建造。
本書兩個重點,認為一個會發展的教會如同有機體植物一樣,必須讓此有機體產生有機的模式:當一棵植物健康時,便一定會產生互相依賴、繁殖、能力轉變等作用。作者依植物成長必須有一些養分的原則,歸納出教會八個成長要素:
1.令信徒得力的領導方式;         2.以恩賜為本的事奉方式;
3.充滿熱忱的靈性表現;           4.功能健全的結構;
5.激勵人心的崇拜;               6.全面兼顧的小組;
7.以需要為本的佈道事工;         8.會眾相親相愛的關係。
但此教會發展的學理出來後,他們便進行評估,結果每年都發現「最健康的教會」,並不是最大的教會、人數最多的教會,反倒是位於基督徒人口只有百分之十的韓國釜山邊陲的豐盛長老教會。該教會被評估高達93分、97分、107分,成為NCD評出來指數最高的教會,引起很多韓國教會的注意。而根據NCD的分析結果來看,分數只要超過65分的教會便會成長。

●豐盛教會興起歷史
豐盛教會是屬於傳統的長老教會,而牧師金聖坤是第四代長老教會的基督徒,一九九四年帶領幾位信徒開拓教會,當時豐盛教會還是一間公寓型的教會。金牧師說:「當時教會所在的公寓一樓是撞球間,二樓是酒吧,所以作禮拜時,常常聽見撞球桿『叩叩叩』的聲音;而每次信徒來作禮拜,經過二樓常常看見舞小姐性感的海報……。」當時牧師也因為教會無法成長而「內心很空虛」。
後來教會成長到七十多人,希望達到量的成長,但是改變有限。金牧師也嘗試辦佈道大會,但是幾週之後,人還是不見了!可見教會體質必須先健全。金牧師說:「以前常辦大型的佈道會,結果留下來的沒幾個,當我們的教會開始成為『開放的教會』後,結果來了190人,但是留下來的約8090人,經過一年半,教會成長到300多人,會友自然地關心新的朋友,成為一個重視新人的教會。」於是牧師開始著手讓教會成為健康的教會。
健康的教會最大的挑戰之一便是「觀念」,如同彼得不吃不潔的食物,所以上帝需要以異象來改變。如果觀念不改變,還是以舊有的想法來牧養教會,到時,「牧師變成吃師,長老變成蟑螂,執事變成雜事,平信徒成為病信徒。」金牧師打趣的說。
為了配合這八大目標,他們又重新設定了質的目標。
第一、投入更多的時間培訓信徒服事者,教會各單位都設立專人負責。
第二、全人關懷小組方面,強調蘋果樹結的不只是果子而已,而是要結出另外一棵蘋果樹,小組的果子不是新人,而是另外一個細胞小組。盡所能的使小組結果子並分殖。
第三、以需要為中心去傳福音,並透過恩賜發掘研討會,選出有傳福音恩賜的同工來組成傳道特攻隊,持續的進攻地區。豐盛教會將開放小組(Open cell)的聚會更積極地擴張到全釜山地區,來承接這地區的靈魂。
第四、為要提升敬拜的品質,在週六招聚崇拜部所有的組員,以禱告來預備主日崇拜。透過戲劇、影片、詩歌等流程敬拜神,又使用各年齡層的同工參與在其中。
第五、有關熱情的靈性,每個月中有一個禮拜鼓勵所有的信徒參加「晨更禱告總動員」。也透過代禱學校使代禱的事工更有活力,並使所有的信徒按照讀經表,一年讀完舊約一遍及新約兩遍。
第六、機能組織是將八種質的特性連結於八大目標,「處」之下編有組,使各處的活動都能活潑的進行。每週又透過組與處的報告書,定期評鑑各組及處的活動。每月各處與主任牧師一起舉行異象會議,彼此扶持及調整各處的活動。
第七、藉由恩賜發掘研討會,使90%以上的信徒都能發掘自己的恩賜,並照自己的恩賜服事。
第八、堅固彼此相愛的關係,小組中要有從耶穌而來的如家人般的愛,所有的事工與信徒的關係都以基督的愛為基礎。
豐盛教會的養育系統幾乎都圍繞著「帶出平信徒領袖」為宗旨。金聖坤牧師的作法是一個一個造就,所以他一再地強調,不要問:「我的教會有多少人?」而要問:「我們可以帶出多少個委身的小組長?」
豐盛教會的養育主軸「雙翼系統」如下圖:以教會的角度看:第一個翅膀為大規模的敬拜,另一個翅膀為全人格的小組牧養;以個人的靈命造就是:第一個翅膀為神的話,另一個翅膀為聖靈
 錄音播放檔:






2011年6月7日 星期二

20110605 異軍突起的家教會(四)家教會的領袖養成(神學生何處去?)

        讀者或許會問,在家教會迅速擴張以後,如何培養更多合格的家長,來適應家教會增長的需求?這些家長難道不需要上過神學院?
家教會的領袖養成觀,主要源自跟隨耶穌基督的榜樣。主耶穌呼召門徒:「來跟從我。」正是要我們從做中學。好牧者不一定是高學歷,也不一定非受過神學訓練不可。家教會的學習方式很多元,有心當家長的人不用刻意到神學院去修課,可以直接從服事中實地操練,從生活中向主學習。
根據2001329日巴納民意調查顯示,美國超過40%以上的牧師沒上過神學院。暢銷書「活出美好」的作者約翰.奧思丁(Joel Osteen)牧師不是神學院出身;楊石林牧師沒有念神學院,卻成立了二十六間教會,皆為深感搶救靈魂的迫切之故。
「很多傳道人在神學院畢業後就被派到教會去了,他們只學到概念,卻缺乏真實的生活經驗。最好先有工作經歷,帶職事奉,再進修神學裝備。」正如楊醫師多年的專業體會,「惟有親身經歷過病痛、體恤病人之苦,才懂得當更好的醫生,才瞭解病人最需要什麼幫助。現今醫學院也意識到,過去七年醫學專業知識的灌輸,不是訓練傑出醫師最有效的方式。最新的醫學教育,是讓醫學生從入學第一年就參與實習,從臨床實習中,往往學得更扎實。」
同樣的,神學生有社會上的歷練,才能真正體會民間疾苦;否則,給予弟兄姊妹的諮詢與建議將脫離現實。不可抹煞的是,每個念神學院的人都有心服事神,但要破除「服事神得具備神學院資格」的迷失;因為流於知識的傳授,很容易忽略生命的見證與榜樣。
以前,傳福音是一個人傳給另一個人,現在是把家教會這模式傳出去;真正有心傳福音的基督徒,很容易學會。家教會的服事操練對一般傳福音已綽綽有餘,其實,主耶穌根本不偏重學問好得專業人士,祂乃是看重我們跟著祂從日常生活中學習作個好門徒,藉此把福音傳開來。
很多傳統教會的牧者也是蒙神呼召、感動而獻身,從實際的服事中透過退修會、佈道會、聖經講座等「在職訓練」來進深,不一定得接受幾年的神學教育或專門訓練才是最有效的牧會訓練。很多教會都遇過這個問題,為了符合所有聘任資格,反而找不到合適牧師,更何況現在連牧師都不夠了,神的大使命誰來接棒?

那麼,全執事奉的牧者在家教會中可不可能找到自己事奉的空間?支薪情形又是如何?
楊醫師強調,家教會異軍突起是順應e時代的趨勢而生,傳統教會仍會存在,兩者並不衝突。部份史德頓島家教會的弟兄姊妹還是會回到傳統教會去參加主日崇拜,主要是跟神國的大家庭團契,一起慶祝主耶穌復活或參與兒童主日學、敬拜團等,彼此服事。楊醫師也常在主日,前往孩子位於布魯克林區的傳統教會參加敬拜。因此,牧者或傳道人並不會失去事奉的空間。
「至於現有傳道人,不妨支援當地的家教會,成為家教會的『宅配牧師』、『福音智庫』,因著自己的服事專長,當家教會有需要時,協助教導聖經、參與探訪、福音佈道、退修會訓練等。家教會特別強調沒有專任的牧師,牧者和傳道人可擔任顧問的角色,達到聯盟的作用。」
有幾位牧者和傳道人非常喜歡來史德頓島家教會,他們都是認同家教會的理念而來。但方式並不像傳統教會,單純藉由這些神職人員釋經講道並主導整個聚會。而是一起參與家教會的敬拜、禱告、信息分享,讓大家在主裡交流。當這些牧者面臨服事上的需要時,史德頓島家教會就發動弟兄姊妹奉獻支持,而不是提供他們固定薪水。
神國藍圖展新局
「傳統教會是星期天聚會,但是家教會推廣增殖之後,因時間彈性、地點自由、適用於任何教派、教會文化等特點,期望每個基督徒一生中能至少成立一個家教會的經歷,可以很快看到全世界不僅是星期天,在任何時間、任何地方都有一群人、一群愛主的人在傳福音、在敬拜神。這是何等令人振奮的圖畫!」
這是楊醫師最深的願景。求神祝福各位為神國盡心竭力的牧者同工,在聖靈引導下決定是否採用這初代教會盛行的模式,盼此文化引發您的反思和探索,為e世代神國藍圖開創新局面!


影音播放檔:



什麼是家教會三:家教會模式好在哪?(家教會六大特點)


             相較於傳統教會,家教會的模式更容易執行,不虛耗資源,亦沒有資格與門檻的限制,可以歸納出下列六大特點:

一、服事輕省樂無憂
 相對於傳統教會20%的同工服事80%的會眾,家教會的模式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史德頓島家教會從五個家庭開始第一個家教會,當時有三家願意開放場地,由場地主人擔任家長,輪流帶領聚會。這樣的好處是減輕各家負擔,避免傳統教會因單一家庭服事過多或小組長負擔太大而無法享受主的同在。假使其中一家需要度個長假,聚會也不必因此停頓,可以換到其他開放的家庭,互相支援。
        從一個家教會建立開始,弟兄姊妹皆被鼓勵參與服事,在服事中成長。因為聚會人數僅由幾個家庭組成,管理相對簡單;家教會以愛為基礎,弟兄姊妹彼此熟悉,生活與信仰結合。這樣下來,80%的人服事20%的人,服事壓力不致過大,每個人都很樂意服事,可避免傳統教會太多服事壓在少數人身上而服事到崩潰的情形。

二、 時間自由增殖快
家教會的存在目的,是為了隨時隨地、更自由地敬拜神!弟兄姊妹可根據彼此工作需要及行程安排,決定每週聚會時間。個人若需要臨時加班,亦可換到不同時間舉行的家教會。喜歡參加聚會或有心傳福音的基督徒也可參加兩三個家教會,相當有彈性。人數方面,主耶穌說:「因為無論在那裡,有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會,那裡就 有我在他們中間。」(馬太福音 18:20)按著聖經,只要兩個人以上就可以進行家教會。一般家庭空間最多容納八到二人,史德頓島家教會的作法是每超過十四人,就分殖成兩個,再邀請新朋友來(不同家教會可自行商議適合人數)。從2004年至今,史德頓島家教會以增殖為四個,每個家教會狀況不同,其中一個還選定每週一上午十點,大型購物中心的美食廣場聚會;幾對退休夫妻相約健行,再一起享用餐點並聚會敬拜神! 
        e世代生活節奏快,城鄉差距因網路大幅減少,世界地球村使眾人密切往來,像家一般溫馨的家教會更容易吸引墓道友前來。相較於傳統教會,家教會的增長和發展更快。當人數增長到一定程度,在原家長的帶領和培訓之下,一個的帶領和培訓之下,一個新的家教會可以分出去,開始自己的聚會。家教會平分出去,開始自己的聚會。家教會平時服事中的操練,可幫助每個人獨當一面,分殖時自然有適合的家長出任。這模式簡單易學,有心傳福音的人參加幾次後,也可展開家教會。這樣一分二、二分四地增殖下去,家教會可望成為21世紀傳福音的新利器。

三、潛移默化暖人心
每次聚會提供場地的那個家庭,開放的不僅僅是家庭,更是整個生活方式。他們的家庭互動完全透明敞開,這樣真切的生活建正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每位弟兄姊妹。擔任家長的人完全出於自願,非靠投票決定。重要的是有心把家奉獻給神使用,使家成為神的祭壇,如此可避免傳統教會小組長由牧者選派,無心或過於忙碌而服事無 以為繼的困境。 
家教會從吃飯到信息討論,大家都能盡情分享,這種歸屬感讓每位成員樂意不斷前來,彌補傳統教會因人多受冷落而流失的缺憾。有位在傳統教會服事十多年同工,多年煙癮戒不掉。後來跟著太太來到家教會,在弟兄姊妹支持代禱下,終於說出心中重擔。這位弟兄受到鼓勵,決定完全不借助尼古丁貼劑或藥物,單單倚靠神來戒菸,只要一有煙癮就立刻禱告,目前以超過三年都沒碰菸(一般公認六個月到兩年就算戒菸成功),而他能突破心防、勇敢面對自己的軟弱,正是家教會敞開、溫暖與愛的環境所致。
       楊醫師還親自帶領幾位離開教會很久的基督徒回到神的面前。有一對基督徒夫婦,先生因著過去在教會受傷的經驗,已經很久不去教會。如今卻受到家教會溫馨、親切的互動氣氛,現在常來聚會,也喜歡聚會。

四、初代教會是鼻祖
傳統教會模式已有一千多年歷史,然而,初代教會其實是家教會的鼻祖。教會歷史上,第一個禮拜堂乃於西元325年,羅馬君士坦丁大帝宣佈以基督較為國教以後,接收異教廟宇而成,目的是為了確保所有老百姓都走出家中聚會,開始上教會。
然而,並不是只有去到教會建築物的地點聚會,才算是上教會;最重要的是一群重生得救的基督徒,願意奉主的名聚在一起,隨時隨地在生活中敬拜,在生活中傳福音,也就是在任何時間、地點、環境、人數都可以敬拜主,也都可以跟未信者接觸。這正是家教會所要突破並回歸初代教會的重要觀念!

五、奉獻自由零開銷
家教會不存在教堂租金、維修、建堂、同工支薪等問題,奉獻方式也更自由。當然,不同的家教會對奉獻作法肯定略有差異,本文僅以史德頓島家教會為例。為了避免快速分殖後金錢流向的紛爭,減少家長的管理負擔,史德頓島家教會本身不收奉獻,從不設自己的銀行帳戶。他們藉由每一、兩個月舉行的聯合家長敬拜來呼籲奉獻,有計劃地鼓勵弟兄姊妹自行奉獻給更有需要的地方;算起來,只有極少部份用於家教會之內弟兄姊妹或慕道友的急難救助,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奉獻到家教會之外。
        舉凡憑信心作主工、未領固定薪水的宣教士(如某位八十六高齡,仍殷勤宣教服事主的傳道人)、忠心事主的福音機構、成效卓越的基督教文化媒體、急難救助、社會賑災、社區公益,甚至是自己過去主日崇拜的傳統教會等,皆可奉獻。弟兄姊妹也可以推薦合適單位,讓大家按著聖靈的感動奉獻。
        至於奉獻收據,由於史德頓島家教會不收奉獻,自然沒有開立免稅收據的困擾與問題。家長推薦的那些福音或慈善機構多是合法經營的單位,會開立正式的免稅收據。不過楊醫師特別強調,若對方是異象高遠、使命堅定的機夠或憑信心生活的傳道人,就算無法開立免稅收據,史德頓島家教會也不會因此消滅聖靈的感動而拒絕奉獻。

六、決策迅速動員快
        由於每家人數在十人上下,決策過程迅速也帶動了福音事工的效率。家教會廣納弟兄姊妹的意見,透過討論、傾聽與彼此順服來達成共識。舉例來說,一位擔任家長的姊妹電話中分享有負擔去探訪老人院,幾分鐘內,大家立刻召齊有相當感動的人,準備展開福音出擊。不像過去傳統教會的長執會,因為人數多必須執行多數決,討論冗長,長期下來服事者的時間、心力上耗費太多在次要事務上,反倒離大使命漸行漸遠。
         家教會幾乎不必開同工會等行政會議,而是全力投入福音事工,可以透過每一、兩個月只限家長參與的家長聯合敬拜來進行各家現況交流,觀摩學習、主裡交通、分享討論、解決問題、呼籲奉獻與代禱。2008512汶川大地震消息一傳出,大家立刻自動奉獻,不到兩天,兩千多美元就透過福音機構轉送到災區。因為不需要經過傳統教會開會層層批示,家教會辦事效率往往更高。


錄音播放檔:



20110522異軍突起的家教會(二)什麼是家教會?

在神國雜誌上看到一篇關於紐約史德頓島家教會楊彰興醫師的專訪,底下是相關文章的系列內容,相信對於想瞭解家教會建立的弟兄姊妹可以提供非常好的參考。底下是相關文章內容二:什麼是家教會?(歡迎來到紐約史德頓島家教會)
     一、愛宴交流,肢體交通
 時間一般定在週間晚上七點半至八點,早來的人可參與十五分鐘會前禱告。之後立刻進行愛宴,肢體交通。因為用餐時間最輕鬆,有助於彼此敞開心,交流生活近況,也可藉此分享禱告蒙應允的見證,或請求代禱的需要。下班後直接來此共進晚餐,可節省時間不必回家煮飯;一家一菜,可節省預算;家長負責提供白飯、茶水或湯品,可節省精力減輕負擔。
二、堅守聖餐,紀念主恩
 愛宴結束後,立刻進行聖餐儀式,由當天帶領的家長主持,每次聚會都守聖餐,這是家教會的特點之一。「你們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林前11:23-26)聖餐的設立是遵行主的吩咐,以提醒會眾記念主耶穌在十架上為我們受死,激勵大家更要活出主的樣式,在寶血的遮蓋下再次連結於主耶穌基督,生命更新而變化。
三、聖靈感動,心靈誠實
 八點半敬拜讚美,是聚會最重要的時間。敬拜是為了經歷神的同在,以心靈、誠實與敬畏的心來會見主。家教會的敬拜不限於特定樂器、形式或技巧,即使開放場地的 家庭沒有樂器可伴奏,甚至沒有司琴同工也無妨。大家翻開詩歌本獨唱、點唱或齊唱,或站或坐皆可。重要的是在敬拜中遇見神,完全釋放地親近神,凡是被聖靈感動的人都可以分享神賜下的話語、啟示或生命亮光。
          四、彼此饒恕,多元學習
 信息時間,以大家商量選定的優良屬靈書籍、福音節目來進行分享、討論與自我省察。例如以「建立充滿愛的家庭」為主題,由各家分享家中現況,檢討自己過去一週 有沒有落實神的教導?在親子關係、夫妻關係上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進?楊醫師相信,家教會的多元學習更切合弟兄姊妹生命的需要,彼此餵養則可避免傳統教會由單一牧師主講,信息可能流於一言堂、偏頗或缺乏互動的弊病。有時候,他們也會從外地請來牧者、傳道人或事工領袖一起參與聚會,先敬拜神,主裡交通,再進行事工分享。最後是報告及彼此代禱,大家領受祝福,聚會於九點半至十點結束,歷時約兩個半小時。
五、聯合禮拜,大型節慶
 除了每週定期的聚會,還可以幾個家教會聯合起來,於感恩節、聖誕節舉辦大型福音節慶,邀請未信主的親友參加。聯合敬拜人數可小可大,大的話就到餐館去,預定容納一兩百人的場地。只要凝聚眾人的感動與共識,服事方式可以相當多元。
六、探訪服事,福音出擊
 此外,家教會還可以不定期展開福音出擊:或組成探訪服事,探視老人、關懷貧病或社區服務。由於家教會在週間聚會,許多在週末或週日舉辦的社區活動,如:乳癌防治健行,可以彈性參與,打破一般人覺得基督徒步參加公眾活動的印象,增加更多福音的觸角。
七、信徒受洗,其樂融融
           家教會存在的主要目的,就是結出福音的果子。感謝讚美主!今年剛過得復活節,有位姊妹在史德頓島家教會受洗了。這位姊妹的孩子都是虔誠的基督徒,為母親禱告了十多年。母親因為家教會的溫馨與愛,聚會三次就在楊醫師與弟兄姊妹的見證下,受洗歸入主耶穌的名下。

錄音播放:



2011年5月17日 星期二

20110515 什麼是『家教會』(一)

認識家教會系列(一)紐約史德頓島家教會 (摘自網路文章)

異軍突起的家教會(一)紐約史德頓島家教會專訪分享
文章摘自神國雜誌的一篇關於紐約史德頓島家教會楊彰興醫師的專訪,底下是相關文章的系列內容,相信對於想瞭解家教會建立的弟兄姊妹可以提供非常好的參考。
底下是相關文章內容一:
教會如何突破、蛻變,一直是有心服事的你我關心、思考的課題。三十多年來在紐約史德頓島(Staten Island)辛勤參與教會服事的楊彰興醫師,對教會運作模式一直在做深刻省思。2004年,他毅然脫離傳統教會的窠臼,積極推動家庭教會,底下是神國雜誌中對其專訪中楊醫師分享其理念與作法。

楊彰興醫師小檔案:
楊彰興醫師,出生於台灣南投竹山鄉下,在傳統模式的教會長大,是第三代基督徒。家族中擔任教會傳道人及醫師的人數,三代加起來近六十人。於三十多年前來美學醫,是核子醫學及放射科醫師,長年致力於防癌協會的推動。定居於紐約史德頓島,曾歷任當地美國教會、台英雙語教會的長老並主持建堂。幾十年的服事閱歷與省思,都使他越來越掙扎於傳統教會模式的侷限,因而多方禱告,開始了這條尋索突破的道路。
每個禮拜日,我們去教堂做禮拜,一個教會少則幾十,多則幾千會眾一起崇拜並聆聽牧師講道,這大概是一般基督徒在信主後就連帶接受過來的模式,一股股無形的張力卻成了束縛教會發展的網
不少教會把大部分奉獻用在自己教會的租金、維修、建堂、神職人員及行政同工支薪的花費,所剩經費不足以宣教,傳福音的大使命要如何完成?
因著依靠會眾的奉獻,奉獻多的人發言往往更有份量,牧師、傳道人在牧會時不敢得罪會眾或長執會,教會運作產生了偏差。這樣的教會,神的真道要如何傳開?
因著對教會人數的盲目追求,有的牧者不滿被其他教會「偷羊」。這樣狹隘的利益觀不打破,教會與教會之間很難團結合作,神國怎樣會壯大?
因著一些職業的需要,有的醫生護士、餐飲業者必須在週日守在崗位,然而不去主日崇拜常被視為不敬虔,這樣的掙扎又有誰知道?難道在週間不可以敬拜主?因著20%的人服事80%的人,牧長同工服事到身心崩潰、顧不上家庭的現象時有所聞,這難道就討神喜悅?
問題到底出在哪裡?與現有的教會模式有多大關係?現有的教會模式該做哪些改變?未來的教會又要往哪裡走?

錄音檔:


2011年5月4日 星期三

20110501 什麼是細胞小組(三)

20110501 什麼是細胞小組(三)

探討二:你的教會適合採用「細胞小組教會」的組織嗎?
  台北靈糧堂傳道人萬小運在校園雙月刊曾經提出運作小組的先決條件。他認為撇開小組事工與哲學不談,小組運作之先決條件有七條21
  1. 教會會有居住地區需集中。若信徒分布零散,根本無法按照地區分組,即便勉強分組,也不易進入社區。
  2. 教會成員中有足夠的已婚家庭,如教會信徒以未成家的年輕人為主,則無法提供足夠家庭據點。
  3. 教會必須以知識份子為主體,若信徒主要是基層勞動群,最怕開口表達意見,則茶道小組會比查經小組更受歡迎。
  4. 教會須有人願意委身於小組教材編輯工作。若無強有力的教材編輯群,小組材料編輯可能會累垮牧師,使其無法致力其他事工。
  5. 教會須有足夠的凝聚力,向心力,教會信徒一向沒有順服的習慣,分成幾個小組的結果就變成幾個教會。在化整為零以前,必須要先能夠化零為整。
  6. 教會須是一個相當有動力的教會,否則小組會拖垮教會動力,因小組教會比傳統教會更費力。傳統教會只要動員20%的信徒就可運作整個教會,但小組教會的目標是全教會動員。(後略)
  7. 教會牧師信徒領袖必須都願意改變事奉﹑訓練模式,否則結果會和過去幾年台灣推動門徒訓練依樣,不能改變生命只能傳遞教材。
  我認為以上的先決條件適用於所有的小組教會型態,同樣的也適用於本文討論的「細胞小組教會」型態。但是我想再加上一點補充,是我跟萬小運傳道看法不同之處:
  1. 教會中應有,或者應能訓練出足夠數量的平信徒領袖,以擔任區長或者小組長的事奉。這平信徒領袖不一定要是知識份子。只要是基本信仰純正,有願意服事的人,都可以訓練成平信徒領袖。都會型的教會(如萬小運傳道所服事的台北靈糧堂)是知識份子基督徒的集中之處,但是台灣仍以中小型的教會居多。我看過很多願意服事,也信仰清楚的信徒,在教會之中仍然能接下服事,成為教會的核心同 工。因此所欠缺的,是要訓練他們成為清楚「細胞小組教會」事奉哲學與模式的同工,加入教會事奉的行列。只是同工所受的教育程度不同,因此主任牧師﹑區牧的帶領上就與純知識份子有所不同。
  從前面探討的「管理幅度」來看,合理的管理幅度應跟同工的素質與同工所受的訓練有關。若是我們同意8-15人是一個合理的小組長的管理幅度,那麼除了教會能找出足夠素質,或者經過訓練後可以勝任小組長的同工,否則「細胞小組教會」就缺乏基本動力,也就談不上見證、牧養、訓練和敬拜功能。

探討三:
教會轉型成「細胞小組教會」需要注意的問題
  台中的某教會22於數年前轉型成為「細胞小組教會」。在轉型之後人數約成長了百分之五十,但是轉型的過程中也損失了一些曾經很熱心的教會核心同工,同時也有不少傳言出現。牧師首先廢除了執事會,使得原本屬於會員制的教會在組織上產生極大的轉變,因此該教會也逸出原屬教派的組織章程。幸好的是該教派聯合會對各所屬地方堂會並沒有高度控制權,不然將有可能演變成聯合會與地方堂會之間的爭議。因為沒有執事會,所以就出現「牧師幫自己加一倍薪水」的傳言。同時一些不同意牧師如此 擴權並廢除的執事會的核心同工就離開該教會。
  在華神延伸制基督教神學(下)課堂討論中,也發現有一些人反映在所屬教會轉型成「細胞小組教會」時會友有不適應的情形。尤其是年長的弟兄姊妹們。
  若從管理學來看,教會的轉型亦即組織變革(Organization Change)。就轉型成「細胞小組教會」而言,這樣的變革屬於組織上的變革(Structure Change)。任何的變革都會遇到抗拒(Resistance)。而主導變革者所採取的行動與態度就成為變革成功與否的重要關鍵。
  以下提出一個變革處理模式,是由Lewin提出的三步驟模式23
  盡力改變各種抗拒逐漸進行變革將變革常態化(變革完成)
  這個模式的價值是在於變革主導者首先必須了解來自個人與群體的抗拒,並嘗試以各種方式將抗拒降到最低, 同時又逐步依組織成員能接受的方式進行變革。一點一點的累積變革,直至組織成員都能適應所有變革,並達成欲變革的目的,最後將變革常規化,成為變革後的組 織新運作方式。
  在變革中的任何組織成員流失,都是組織的損失。所以變革的進行必須一方面顧慮到變革的成效,一方面又能盡量留住組織內的現有成員,維持其向心力。就這點來看,陳永成在校園雙月刊中提到的新加坡鄺健雄牧師的教導「如果同工與牧師持不同意見,談過了仍難解歧見,他就會為那同工禱告,祝福他心靈得釋放,平平安安去別的教會」24,最好是屬於不得不為的做法。前提是教會「由主任牧師主導」25
  但有些教會並不是由主任牧師主導的,如一些主教制﹑長老制﹑或者會員制的教會,可能這樣的轉型就不是由主任牧師來主導了。但無論如何,不管由誰來主導教會的轉型,都應該進行事前的充分溝通,彼此在主裡面有相同的看見,再進行變革。這樣才能讓因誤解與不信任造成的會友流失或牧者挫折達到最小。

探討四:
「細胞小組教會的變形」
  「小組」在華人基督教界並不是一個全新的觀念。在某些大型的教會,或者教會團契中,都已經有小組的實行。但是在「細胞小組教會」被提出之前,並沒有人提倡一個沒有主日崇拜﹑禱告會﹑主日學的教會架構出現。但是這兒要探討的「細胞小組教會的變形」,是專指 採用「細胞小組教會」的小組哲學與模式,並應用在所屬教會之中,同時也保留執事會﹑主日崇拜﹑禱告會等教會活動。接下來我要舉一個例子。
台北某教會26將細胞小組應用在社青與學青團契中,卻未應用在中青(夫婦)與長青團契中。同時該教會仍保留每週日例行的主日崇拜﹑禱告會﹑主日學,還有門徒訓練。所不同於以往的團契大聚會後分小組,現在的社青與學青是完全照「細胞小組教會」系統中的小組模式來進行。亦即有分區區長,區長下面有數名小組長,小組長須與區長每週一次碰面豫查當週小組聚會內容。小組長下有小組同工,這些同工都須接受小組同工訓練,與小組長配搭。小組的進行亦以四個 W 為程序。所謂的四個 W 是指 WelcomeWorshipWordWork
  這個「細胞小組教會的變形」與「細胞小組教會」的差異如下:
  1. 仍保有小組以外的教會活動。
  2. 仍保有該教會原有的組織架構,只是在最下面一層的「團契」中實行有系統﹑又方法的小組。
  3. 小組的區分是以相近年齡為準,而非有年長者﹑夫婦﹑年幼者。
   這樣的變形,該教會的社青與學青團契契友的確有較之前更被動員,參與服事的情形。有較多的弟兄姊妹被邀請進入服事,並且也有一套具體可行的小組模式,進 行追蹤﹑評估﹑與發揮小組的功能。相對的,團契的動員力增加,動力也有對應的提升,最主要也是是團契提供了小組同工訓練課程,有系統的邊訓練,邊實習。
  該教會在社青﹑學青團契實行細胞小組有以上優點,也有以下缺點:
  1. 牧師並未編寫教材,多是借用其他教會所寫﹑或者現成可得的教材。
  2. 不是每個小組長都有教導的恩賜,所以往往聚會的討論與經文無法互相呼應,導致Word的部分無法深入,或對小組員產生實際的生活幫助。
  3. 目前的Work僅限於聚會結束前的「彼此代禱」,並沒能凝聚力量進入社區服事。
  4. 四個W成為另一種聚會的固定程序,甚至是一種時尚。其中的涵義不見得能落實在每次的小組聚會,以及生活中。
   若照李樂夫的定義,這個「細胞小組教會的變形」是與「細胞小組教會」在本質上就不一樣。不過我同意萬小運傳道的看法:「從聖經榜樣即時代趨勢來看,小組 有許多有點可加採用。至於怎麼走,用怎樣的模式走,就見仁見智了。小組並沒有所謂的『標準型』,而其最大的優點是有『彈性』。若只有一種『標準型小組』, 將抹煞小組這項最大優點。」27

結論
  這篇文章先探討什麼是細胞小組。然後用信條比較學的架構來分析,看來「細胞小組教會」這套系統不應被看 成是一個教派主張,而是一套教會運作的新系統。接下來分別從組織設計與管理幅度來分析這套系統,並以一個假設的情形分析「細胞小組教會」與「假設的會員制 教會」的各種差異,可以發現越大的教會使用「細胞小組教會」系統越合理。同時可以可發現「細胞小組教會」較適合於動員教會會友。最後我討論了四個主題,嘗 試回答一些信徒比較可能關心的問題。  探討了這麼多內容,教會要尋求突破,還是應該從心出發。在此我願意引用萬小運傳道的話作為這篇文章的結論:
  「小組結構不是萬靈丹,如果教會沒有動力,小組結構將是一種更吃力的結構。『教會增長』不會在只有單一因素下發生,領袖因素﹑信徒事奉訓練﹑信徒靈命與委身等都是必要因素。果我們期待教會增長,『產生動力』應該比『改變結構』更優先列入事工計劃中。」 28
  善哉斯言!

後話
  對一個非教牧身份的社會工作者,限於時間與資源,實在不容易拿到第一手的資料來進行更進一步的實證研 究。我相信在台灣一定有一些推行「細胞小組教會」成功或失敗的個案值得探討。我期待能有關心這題目的人,拿出一些正面與負面的個案來進行研究,應該會對這 個主題有很大幫助。可惜台灣教會的牧師﹑傳道人鮮少有這方面的研究結果呈現給台灣教會界。  最後,我鄭重推薦校園雙月刊 1998 七八月份的這篇萬小運傳道的文章。除了可見他在理論面所下的功夫外,附錄列了一些書籍,我相信也是很有參考價值的。

參考書籍與資料
  • 系統神學講義,王瑞珍,華神延伸制未出版講義,1999.8
  • 基督教會概覽,Einar Molland,張景文、徐炳堅譯,道聲,1988.12中文四版
  • 教會歷史,Lars P. Qualben,李少蘭譯,道聲,1996.2中文初版
  • 校園雙月刊,校園書房,1998七八月號
  • Stephen P. Robbins, "Organization Theory: Structure Designsand Application",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Editions, EnglewookCliffs(NJ), 1990, 3ed.
  • Stephen P. Robbin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Concepts,Controversies, Applications",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Editions,Englewook Cliffs(NJ), 1996, 7ed.

註釋
[size=-1]
[size=-1]
  1. 這段話引自「細胞小組教會組長手冊」p.345,出版人的話。
  2. 參註一p.8
  3. 參註一p.10, 12, 30
  4. 參註一p.10,12
  5. 參註一p.14
  6. 參 「基督教會概覽」p.1。所謂信條比較學﹙ComparativeSymbolics﹚研究的範圍,包括「對基督教會界的各式教會,包括教義、章程、靈性 生活,及不同特色等」。本文限於時間,僅能擷取其研究的有限部分,將天主教會與極左的特別教派排除,拿一般接受的保守教會﹙如浸信會、長老會等﹚作為比較 標的。
  7. 參註六p.7
  8. 參本課程講義p6-1
  9. 參本課程講義p.7-3
  10. 參註一p.9
  11. 參註一p.3
  12. 參註一p.3, 4
  13. 組織設計﹙organization design﹚是一個管理學名詞。關心的主題是「組織架構的設計或改變,以使得組織達成其目標。」參Organization Theory: Structure Designs and Application.
  14. 管理幅度﹙control span﹚是一個管理學名詞。是指「一個主管可以直接管理、且能夠管理到的人數。」參註三p.87-92
  15. 參註三p.88
  16. 這是一個假設值。青少年團契年齡層以下暫不計入會友人數之內。假設會友不重複參加其他團契。
  17. 這是一個假設值。假設傳統教會每個團契有一位非全職的輔導,以及一位實習輔導。且每個輔導不超過一個團契。實際上應當會有出入。通常有的輔導會輔導超過一個團契,或者過大的團契可能會有超過一位的輔導。
  18. 參註一p.8
  19. 關於這個時期的教會組織改變,請參考「教會歷史」p.165-167
  20. 關於這部分的敘述,詳參註十九p.80-86
  21. 參校園雙月刊1998七﹑八月號p.13-14。這篇文章是少見的結合小組事工哲學﹑模式,與實務上的探討小組教會的文章。對此主題有興趣的人是很好的參考資料。
  22. 該教會的名稱在此予以保留。
  23. 請參考Organizational Behavior p.729
  24. 參註廿一 p.16
  25. 同註廿四。
  26. 該教會的名稱在此予以保留。
  27. 參註21 p.14
  28. 參註21 p.14
錄音播放檔: